最新資訊

OSI 開放式系統互連模型 是為不同電腦系統建立一個能夠互相通訊的標準。OSI模型可拆分為七個層級,每一層將資料傳到下一層前,都會執行特定的動作,並且有其所屬規範及標準。

MULTI-CDN
百科學習

OSI 模型是什麼?OSI網路七層架構

OSI 模型是什麼?OSI網路七層架構

OSI 開放式系統互連模型 是為不同電腦系統建立一個能夠互相通訊的標準。OSI模型可拆分為七個層級,每一層將資料傳到下一層前,都會執行特定的動作,並且有其所屬規範及標準。


目錄

➤ OSI 模型是什麼?  
 ➤ OSI模型七層架構

➤ OSI模型中的DDoS攻擊層級


OSI 模型是什麼?

 OSI 模型 (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Model),中文全名為「開放式系統互連模型」,OSI 模型是由國際標準化組織(ISO) 制定的網路連線架構標準。簡單來說OSI 模型 為不同的電腦系統建立了一個能夠互相通訊的標準。

 OSI 模型層在在將資料流從傳送者到接收者視覺化時,OSI 模型層是特別有用的層級模型,不同層級的描述和之間的相互依存性,當網路問題發生時,能夠更加容易透過OSI 模型找出問題,程式設計師與工程師也能更清楚資料的傳遞過程,並針對特定層級開發應用或除錯。

 OSI 模型將「伺服器到使用者之間」的網路連線,劃分為 7 個層次,從第 7 層到第 1 層,每一層級將資料傳到下一層前,都會執行特定的工作,並且每一層會按照網路傳輸模式定義所屬的規範及標準。

osi.png


我們從具體到抽象的網路傳輸方式,由下往上來看,分別為:

  1. 實體層 Layer 1/ Physical Layer

  2. 資料連結層 Layer 2/ Data Link Layer

  3. 網路層 Layer 3/ Network Layer

  4. 傳輸層 Layer 4/Transport Layer

  5. 會議層 Layer 5/ Session Layer

  6. 展示層 Layer 6/ Presentation Layer


OSI模型七層架構


Layer 1 實體層 Physical Layer

  • 傳輸型態:位元

  • 規範內容:幫助連線的「設備」與「通訊技術」

 L1 實體層 是OSI 模型的最底層,負責管理電腦通訊裝置(設備)網路媒體(通訊技術) 之間的互通與傳輸,簡單來說就是在電線、物理線材或實體器材上,例如針腳、電壓、纜線、集線器、中繼器、網卡、網路線、主機介面卡等,這些設備負責傳遞 0 與 1 的位元電子訊號,形成網路連線基礎(如 Wi-Fi 中的物理射頻技術也屬此層範疇之一)。



Layer 2 資料連結層 Data Link Layer

  • 傳輸型態:框架

  • 規範內容:不同網路連線、互相傳輸資料時的「資料格式」與「識別」

 OSI 模型的 L2 資料連結層,目的是在網路之間建立連結,並在傳輸過程中處理流量控制及錯誤偵測,確保資料能穩定且可靠地傳送與接收。

 L2 資料連結層會將實體層的數位訊號封裝成一組符合邏輯的傳輸資料,這組訊號為資料框架(Data Frame),資料框架(Data Frame) 內會包含媒體存取控制(MAC, Media Access Control) 與邏輯鏈路控制(LLC, Logical Link Control) 兩項子層資訊,用以管理資料的傳輸與接收,並讓設備辨識資料來源。



Layer 3 網路層 Network Layer

  • 傳輸型態:封包

  • 規範內容:規範資料傳輸需要把來源的 IP 位址加入其中,讓網路設備可以知道這筆資料的來源及目的地。

  • DDoS攻擊方式:UDP 洪水攻擊、淚滴攻擊、ICMP 洪水攻擊

 OSI 模型 L3 網路層,主要是通訊協定是網際網路通訊協定(Internet Protocol,IP),在資料傳輸時,協定會將IP位置加入傳輸的資料中,並把資料組成封包(Packet),當資料在網路上傳輸時,封包裡面的IP會告訴網路設備這筆資料的來源及目的地,它會找出資料傳送到目的地的最佳實體路徑,當兩個網路互相通訊時,L3網路層則有助於資料傳輸。常見的L3網路層設備為路由器及IP分享器。

此層是DDoS攻擊的目標之一,針對 L3 的 DDoS 的攻擊方式,主要是透過傳送大量無效資料占用頻寬,讓一般使用者無法正常使用網路。



Layer 4 傳輸層 Transport Layer

  • 傳輸型態:區段

  • 規範內容:將資料轉換成更適合傳輸的樣子,並添加來源、目的地等屬性。

  • DDoS攻擊方式:SYN 洪水攻擊

 OSI 模型 L4 傳輸層主要負責電腦整體的資料傳輸及控制,L4傳輸層可以將較大的資料切割成多個適合的資料流來傳輸,替模型頂端的第五、六、七等三個通訊層提供流量管制及錯誤控制。

 為了管理資料流,L4傳輸層可以確保傳送資料的速度不會過快,而導致接受器裝置無法處理,另外為了控制錯誤,L4 傳輸層也會檢查傳輸的資料是否完整完成,若沒有完整完成,L4傳輸層會要求重新傳輸。

 L4傳輸層是 傳輸控制通訊協定(TCP)使用者資料包通訊協定(UDP) 連接埠編號運作的地方,其中的 傳輸控制通訊協定(TCP)更是我們最常接觸的協定,它在傳輸資料內加入驗證碼,當對方收到後就會依照這個驗證碼回傳對應的確認訊息(ACK),若對方未即時回傳確認訊息,資料就會重新傳送一次,確保資料傳輸完整完成。

此層是 DDoS攻擊的目標之一,針對 L4 的 DDoS 的攻擊方式與 L3 相同,一樣是利用傳送大量無效資料占用頻寬,導致一般使用者無法正常使用網路。

延伸閱讀:什麼是TCP、UDP協議?



Layer 5 會議層 Session Layer

  • 傳輸型態:資料

  • 規範內容:在兩個不同的裝置、伺服器等端點間建立和維護網路連線。

 OSI 模型 L5 會議層主要負責建立兩個端點間的網路連線,等資料傳輸結束則會將連線中斷,以防止浪費不必要的資源。

 L5 會議層最常見的,是一種用來識別電腦資源依據的網路基本輸入輸出系統(Network Basic Input/Output System,NetBIOS),它讓在不同電腦上運行不同程式的應用程式介面,可以在區域網路中互相連線及分享資料,比如網路上芳鄰或檔案列印分享時的群組及電腦名稱。



Layer 6 展示層 Presentation Layer

  • 傳輸型態:資料

  • 規範內容:將資料轉換表達轉換成圖片、聲音等類型;資料加密

  • DDoS攻擊方式:SSL 濫用攻擊

 OSI 模型 L6展示層主要的目的,是資料從L7應用層收到後,正在通訊的兩個裝置可能會使用不同的資料編碼,透過展示層進行格式轉換(如文字轉為 JPG 圖片、MP3 聲音等),確保雙方能正確解讀資料。此外,也負責資料的壓縮與加解密

 這一層也會壓縮來自L7應用層的資料,再將它傳送至L5會議層。

此層是DDoS攻擊的目標之一,針對L6的攻擊方式,主要是讓伺服器重複進行無效運算,進一步讓伺服器沒有空閒處理使者的需求,這一層的DDoS攻擊方式更為複雜。



Layer 7 應用層 Application Layer

  • 傳輸型態:資料

  • 規範內容:將資料呈現在使用者面前

  • DDoS攻擊方式:HTTP 洪水攻擊、DNS 放大攻擊(巨流量攻擊)、低速緩慢攻擊

 OSI 模型L7應用層是最接近終端使用者的層級,主要負責應用程式處理並提供網路應用服務,這一層的應用程式包括網頁瀏覽器、電子郵件、線上遊戲、即時通訊...等。

 這一層的協定也很多,包括HTTP(超文本傳輸協定)、DHCP(動態主機設定協定)、FTP(檔案傳輸協定) 和POP3(郵局通訊協定)...等。

此層是DDoS攻擊的目標之一,L7 攻擊手法更偏向模擬正常使用者請求(例如頻繁發送 HTTP 請求),而非直接濫用協定,使伺服器資源被大量消耗,造成服務癱瘓。


OSI模型中的DDoS攻擊層級

 在提及DDoS時,我們常會提及OSI模型,而以上則為OSI模型的介紹。

 而在 OSI 模型 七層結構中,容易遭到DDoS攻擊的層級,其主要常見的攻擊,多針對OSI 模型中的網路層(Layer 3)、傳輸層(Layer 4)、展示層(Layer 6)和應用層(Layer 7) 進行攻擊。

 主要常見的攻擊類型為:消耗頻寬、伺服器過載無法正常處理使用者請求。

OSI 層級對應攻擊類型
Layer 3:網路層ICMP 洪水、UDP 洪水、淚滴攻擊
Layer 4:傳輸層SYN 洪水
Layer 6:展示層SSL 濫用攻擊
Layer 7:應用層HTTP 洪水、DNS 放大攻擊、Slowloris低速緩慢攻擊

延伸閱讀:
DDoS懶人包|帶你了解常見的DDoS攻擊手段與DDoS防禦策略!

參考資料:
iThome|什麼是OSI的7層架構?和常聽到的Layer 7有關?
HackMD|OSI七層架構 和 TCP/IP通訊協定 的比較
Fortinet|什麼是 OSI 模型?
維基百科|NetBIOS

返回上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