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「負載平衡(Load Balancing)」?原理、種類與應用完整解析|Skycloud

負載平衡 Load Balancing 是確保多台伺服器協同運作、分擔請求壓力的關鍵技術。它能自動將使用者流量導向最適合的伺服器,避免系統過載、降低延遲,並在故障時即時切換,確保服務持續穩定運行。
➤負載平衡是什麼
➤為什麼需要負載平衡?
➤常見的負載平衡演算法
➤負載平衡的類型:依網路層及分類
➤負載平衡的類型:靜態與動態
➤負載平衡的應用與重要性
➤結語
負載平衡是什麼
負載平衡(Load Balancing) 是一種網路流量分配技術,用來將使用者的請求或系統工作量,平均地分配到多台伺服器或節點上,負載平衡的核心目的是避免單一伺服器超載,確保整體服務的穩定性、高可用性與運算效率。
在一個具備負載平衡的架構中,使用者的請求不會直接送往單一伺服器,而是先通過一個「負載平衡器(Load Balancer)」,這個平衡器會根據預設的分配演算法,如輪詢、最少連線、加權...等,判斷哪一台伺服器目前最適合處理該請求,並自動將流量導向該伺服器。

透過這種設計,系統可以達到:
分散流量壓力,防止伺服器過載
提升服務穩定度,若部分伺服器故障,流量可自動導向健康節點
優化資源利用率,確保每台伺服器都能發揮最大效能
簡單來說,負載平衡就像網路世界的「交通指揮官」,負責決定每一台車(請求) 該走哪條路(伺服器),讓整個系統保持順暢而不塞車。
負載平衡的運作原理
當使用者發出請求時,請求不會直接進入某一台伺服器,而是先經由「負載平衡器(Load Balancer)」判斷並分配。
負載平衡器的工作:
接收所有進入的流量
根據演算法或健康檢查結果選出最適伺服器
將流量導向該伺服器處理,並持續監控健康狀態
為什麼需要負載平衡?
隨著網站流量與應用服務的使用者不斷增加,單一伺服器已難以承受瞬間湧入的大量請求。當伺服器的處理能力被耗盡時,就會出現延遲增加、連線中斷甚至服務當機的情況,影響使用者體驗與企業營運。

負載平衡(Load Balancing) 的目的,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。它能將使用者的請求平均分配給多台伺服器,讓每台伺服器只需承擔部分流量,從而達到以下幾個關鍵目標:
防止伺服器超載:
分散流量,避免單一節點被大量請求壓垮。提升服務可用性:
若其中一台伺服器故障,負載平衡器會自動將流量導向其他健康節點,確保服務不中斷。改善使用者體驗:
透過分流機制降低延遲,讓使用者無論在哪裡都能獲得穩定的回應速度。便於擴充與維護:
新增伺服器時,只需讓負載平衡器重新分配流量即可,無需中斷整體服務。
舉個例子來說,負載平衡就像餐廳的分工制度,如果所有客人都擠著找同一位服務生點餐,效率一定很差;但若餐廳能安排多位服務生同時接待,根據空閒程度分配客人,整體服務就會更順暢、穩定。
常見的負載平衡演算法
負載平衡的核心在於「如何分配流量」,不同的演算會根據伺服器狀況、使用者特徵或即時負載,決定請求該由哪一台伺服器處理,選擇合適的演算法,能顯著提升系統效率與穩定性。
【輪詢 Round Robin】
說明:
將每個新請求依序分配給伺服器,全部輪流接收流量。簡單、平均,但未考慮伺服器效能差異。適用情境:
適合伺服器規格相近、流量穩定的環境。
【加權輪詢 Weighted Round Robin】
說明:
為每台伺服器設定「權重 Weight」,效能高的伺服器可分配更多流量。適用情境:
適合異質環境 (伺服器規格不同)。
【最少連線 Least Connections】
說明:
將新連線導向目前「連線數最少」的伺服器,能有效平衡長連線或即時應用。適用情境:
適合聊天、串流、API 等長時間連線服務。
【加權最少連線 Weighted Least Connections】
說明:
結合伺服器權重與即時連線數,讓高效能伺服器承擔更多連線。適用情境:
大型分散式架構、雲端叢集環境。
【IP Hash / Session Hash】
說明:
根據使用者 IP 或 Session 產生雜湊值,將同一用戶導向同一伺服器。適用情境:
適合需要「會話黏著性」的應用,例如購物車或會員登入系統。
【隨機 Random】
說明:
隨機選擇伺服器分配流量,雖簡單但缺乏穩定性。適用情境:
測試或低流量環境可使用。
負載平衡的類型:依網路層及分類
根據運作層級與分流邏輯的不同,負載平衡可分為 L3、L4、L7 負載平衡,以及 DNS 層負載平衡(又稱 GSLB)。這些類型在運作原理與應用場景上各有差異。
【L3負載平衡】
所屬層級:網路層(Layer 3)
判斷依據:根據 IP 位址(IP Forwarding / Routing)
特點:
屬於最基礎的分流方式,常見於路由器或交換器的 ECMP(Equal Cost Multi-Path)功能,能在多條路徑間分散流量,但無法識別應用內容適用場景:
適用於骨幹網路、資料中心內部流量分配
【L4負載平衡】
所屬層級:傳輸層(Layer 4)
判斷依據:根據 IP + Port (TCP/UDP)
特點:
速度快、效率高,可根據連線狀態分流,支援健康檢查與連線持續性適用場景:
適用於遊戲伺服器、串流媒體、VoIP 等需高吞吐的服務
【L7負載平衡】
所屬層級:應用層(Layer 7)
判斷依據:根據 HTTP/HTTPS、Header、URI、Cookie 等應用內容
特點:
能理解應用協定,支援智慧分流與內容導向導流,可搭配 WAF、CDN 等進行應用層防護適用場景:
適用於網站、API、Web App 等需要精準導流的環境
【DNS層負載平衡(GSLB)】
所屬層級:網域層
判斷依據:根據地理位置、節點健康狀態、延遲等因素回應不同 IP
特點:
實現全球流量調度與自動故障切換,是跨國架構中提升可用性的重要機制適用場景:
適用於跨地區服務、CDN 網路、多資料中心架構
【補充說明】
L3 負載平衡 主要偏向「網路層的流量路由」,並非針對應用設計,它的功能更接近「多路徑傳輸」或「封包分流」。在現代網路架構中,L3 通常與 L4 結合使用(例如 Anycast、ECMP、BGP 路由),在骨幹或 ISP 層實現全域負載平衡。
L7 與 GSLB 則負責應用層與全球層級的智慧調度,常見於 CDN 與雲端防禦系統。
如果要用簡單的例子來舉例...
L3:像是高速公路路由分叉,決定車子走哪條路(哪個資料中心)。
L4:像是分流到不同閘道口(依服務類型或連線狀態)。
L7:像是依據車牌或需求(HTTP Header / Cookie)安排專用車道。
DNS 層(GSLB):像導航系統,幫使用者選擇最近或最順暢的目的地。
負載平衡的類型:靜態與動態
除了依照網路層級(L3 / L4 / L7 / DNS 層) 分類外,負載平衡也可依照「是否具備自動調整能力」分為 靜態 與 動態 兩大類。這兩種方式的差異在於「靜態負載平衡」由固定規則決定分配方式,而「動態負載平衡」則會根據即時流量與伺服器狀態,自動調整分流策略。
【靜態負載平衡 Static Load Balancing】
特點:
系統在啟動時就設定好分配規則,例如:輪詢、加權輪詢、IP Hash。流量分配不會根據即時狀況改變。優點:
結構簡單、執行效率高、實作容易。缺點:
無法感知伺服器當前負載,若節點過載或故障,可能造成流量分配不均。適用場景:
流量穩定、節點差異小的環境,如內部測試系統、小型網站。舉例說明:
假設有三台伺服器(A、B、C),採用「輪詢」方式。第一個請求給 A,第二個給 B,第三個給 C,第四個再回到 A。無論 A 是否過載,分配順序都不會改變。
【動態負載平衡 Dynamic Load Balancing】
特點:
系統持續監測各伺服器的即時狀況,如 CPU、記憶體、連線數、延遲...等,再動態決定流量分配。優點:
能智慧分配資源、即時調整流量、提升整體穩定性與效率。缺點:
實作較複雜,需要健康檢查機制與監控系統支援。適用場景:
高流量、分散式架構或雲端環境。舉例說明:
若監控系統發現 A 的 CPU 使用率達 90%、延遲升高,負載平衡器會自動減少分配到 A 的流量,改由 B、C 接手請求,確保整體性能穩定。
靜態負載平衡注重「規則與穩定性」,動態負載平衡則強調「感知與自我調整」。現代大型架構常採「混合策略」,在底層使用靜態分流,在應用層結合動態調整,達到最佳效能與可靠性。
負載平衡的應用與重要性
在現代網路與雲端架構中,負載平衡 Load Balancing 已成為確保服務穩定、快速與高可用性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術。它的應用範圍極廣,從企業內部系統、電商網站、串流服務,到全球級 CDN 與雲端平台,幾乎所有需要高效處理大量流量的環境,都離不開負載平衡。
主要應用場景
網站與應用伺服器分流
將網站流量分配給多台 Web 伺服器,防止單一節點過載,確保網站在高峰時仍能穩定運作。資料庫與 API 系統負載分散
在大型系統中,資料庫查詢與 API 請求可能非常密集。透過負載平衡,可以將請求導向不同資料庫節點或 API Gateway,有效降低延遲並提升吞吐量。CDN 與邊緣節點調度
CDN (內容傳遞網路) 會透過負載平衡技術,將使用者導向距離最近或最空閒的節點,提升全球存取速度與可靠性。防禦 DDoS 與高可用性架構
當發生流量攻擊時,負載平衡能自動分散或導流異常流量,並結合防火牆(WAF)與清洗中心進行防禦,確保關鍵服務不中斷。
負載平衡的重要性
提升系統可用性:
若伺服器故障,負載平衡器會自動將流量導向其他健康節點,確保服務持續可用。增強擴充性:
可隨時新增或移除伺服器節點,負載平衡器會自動調整分配,不需中斷服務。改善效能與使用者體驗:
透過智慧分流與就近接入(如 GSLB),縮短回應時間、降低延遲,提升網站與應用速度。強化容錯能力:
當節點異常時,能自動切換到備援節點,減少停機時間與業務風險。最佳化資源利用:
所有伺服器能維持均衡負載,避免部分伺服器閒置、部分過載的狀況,提高整體運算效率。
負載平衡不只是「分流工具」,更是現代網路架構的穩定基石。它連結了 效能(Performance)、可用性(Availability)、安全性(Security) 三大核心目標,是企業邁向雲端化、分散式架構與全球化部署時必備的關鍵技術。
結語:負載平衡是穩定、高效網路架構的核心
在這個高流量、高即時性的數位時代,負載平衡 Load Balancing 已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選項,而是網站與雲端服務穩定營運的必要基礎。它不僅能分散流量壓力、防止伺服器超載,更能在發生故障或攻擊時維持服務不中斷,確保使用者隨時都能順暢地存取服務。
現代架構中,負載平衡也常與 CDN、WAF、防 DDoS 系統 等技術結合,形成多層次的「流量優化與防禦體系」。從地端伺服器到全球節點,從 L3 / L4 網路層到 L7 應用層,負載平衡扮演著「流量調度中心與服務穩定器」的角色。隨著雲端原生的普及,負載平衡的概念也持續演進,從靜態規則走向智慧化、動態調整,成為企業打造高可用、可擴展與安全架構的關鍵。
延伸閱讀:
✔CDN概念全解析!一篇搞懂CDN的原理、用途與案例分析!
✔DNS是什麼?DNS運作流程、設定教學、攻擊手法全解析!
✔OSI 模型是什麼?OSI網路七層架構
✔什麼網站需要CDN?網站使用CDN有什麼好處?
✔網路流量是什麼?了解流量與改善網路效能和安全性